Saturday, September 5, 2009

"lie to me"中识破谎言的技巧

[Source: 某人的百度空间]

1.向对方询问某事时,对方一侧肩抖动表示对方对你的所言不自信
2.身体和语言不一致,表示他在撒谎
3.惊奇、害怕的表情在脸上超过一秒,表示是假装的
4.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轻视,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5.对方对你撒谎时,会有更多的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谎言
6.对你的问题生硬的重复是典型的撒谎方式
eg:“你去过他家吗?”“我没去过他家。”
7.说话或思考时把手放在鼻子上是想要掩饰什么的举动
8.说话时一直把手放在裤兜里或抵着大腿,是紧张的表现
9.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如果事情是编造的,他可以按虚构好的顺序说,但是却无法倒叙重复
10.人在害怕时,会做些事情来使情况维持现状,而不论这些事情会不会造成更坏的影响
11.性兴奋会使人的瞳孔放大
12.微笑的时候眨眼睛说明真的想到令人幸福的事
13.人在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回腿部,做好逃跑准备,手部会先变冰凉
14.人说谎时,有时会下意识的退缩
15.嘴角向下瘪,是经典的犯错表情
16.人说谎的时候会摸脖子
17.纵火和强奸,这两种犯罪通常都是想证明自己的权力
18.下巴用力,是生气的表现
19.眉毛上挑,挤在一起,是恐惧的表情
20.当一个人面部两侧表情不对称时,他很有可能在伪装感情。
21.抚摸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势,在自己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时,用来尽量打消自己的疑虑。
22.如果是真的生气,大吼大叫和手用力拍桌子应该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一先一后,就有可能是在伪装。
23.研究表明,越受欢迎的人,越会撒谎,他们善于隐藏自己的情感因此容易受欢迎。
24.真正的凶手会对被害人表现出轻视、厌恶,甚至害怕,而不是惊讶。
25.眉毛朝下紧皱、上眼睑扬起、眼周绷紧,如果你看到这种表情,这个人很可能想要袭击别人
26.眉毛上扬、并在一起,表示害怕、担忧和恐惧
27.说谎者发现自己说的谎话被人相信时,会产生欺骗的快感(微笑),并竭力掩饰这种情绪
28.如果说话时犹豫、说话也重复,没有办法很好的组织好自己的语言,很可能是在说谎
29.手指指向一边,眼睛却看着另一边,表示在说谎(绞尽脑汁编造事实,肢体却跟不上)
30.说话时音调加重、语速变快,表示感情加重,可能是在试图控制自己的愤怒
31.说话时亮出中指(用中指挠脸部等),表示有敌意
32.动物受惊后愣住,眼睛紧闭、嘴唇拉长
33.说话时耸一边肩膀,可能是在说谎
34. 咬嘴唇、摸耳朵,表示控制欲在增强,是焦虑的表现
35. 如果谎言是突然想要说的,回答问题的反应时间相对要长一些;如果谎言是事先准备好的,撒谎人会迫不及待的说出来,反应时间反而短
36. 鼻孔外翻、嘴唇紧闭,表示生气
37. 下巴扬起、嘴角下垂,表示自责
38. 双手紧握,竖起相抵的两个食指,放在嘴唇上,表示知道一些事,但不知道该不该讲
39. 一边肯定一件事,一边轻微摇头,表示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即使在撒谎
40. 眉毛上扬、拉紧,表示恐惧
41. 弓起身子,是撒谎是会有的表现。人在撒谎是,会尽可能的缩起自己
42.眼睛睁大表示惊讶
43.吞咽代表情感强烈
44.“我只说一遍”是个经典限定词,如果对方真的是要坦白,他就不需要这么说了。“据我所知”也是。
45.咬紧嘴唇表示焦虑
46. 眼睛向下表示羞愧
47. 眉毛翘起,说明说话人自己知道答案
48. 人们再有罪恶感的时候,会低头四周看
49. 大部分吸毒的人对厌恶的表情比较容易辨认,而辨认其他表情会有困难
50. 嘴唇抿紧,眼皮收缩,代表深藏的恐惧感
51. 回答问题时,眼皮会不停的眨,表示有所隐瞒
52. 对于爱的女人,问及分手原因时男人会表现出愤怒
53. 人在撒谎的时候一般言语中不会用比喻手法
54. 自白行为减少,控制欲行为增多(触摸手表、耳环、搓手、添嘴唇……),是说谎的表现
55. 说话时打手势,一般没有撒谎。
56. 屏住呼吸代表不安
57. 生气时嘴会抿紧,上眼睑会扬起.

Monday, November 24, 2008

美科学家发现:睡眠能为记忆“腾出空间”

Nov.24, 2008
[Source: sciam.com.cn]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睡眠不仅可使人的身体恢复活力,而且还能触发大脑中的“复原按钮”,以此帮助大脑保持灵活,为学习做好准备。研究还表明,睡眠可以减少由于大脑中连接点(突触)过多所造成的有害积累。

在近日举行的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有专家提出,无论是慢波睡眠还是快速眼动睡眠,都会改变大脑的生物化学组合,这样的改变是继续学习新东西的必需。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基娅·西雷利和其他研究人员提出证据表明,睡眠可能同时具备巩固记忆和恢复能量两种功效。

通常来说,加强连接(突触)是件好事,它被认为是记忆形成的重要一步。西雷利指出,大脑永远不可能继续建立已有的连接(突触)。在对老鼠进行的研究实验中,西雷利和她的同事发现,老鼠醒着的时间越长,一种叫谷氨酸受体的分子就越丰富。它与大脑化学谷氨酸盐一同起作用,帮助在神经元之间建立连接(突触)。一直醒着的老鼠,其大脑中的谷氨酸受体数量有可能比有过睡眠的老鼠高40%。一项新的果蝇实验显示,大脑的所有区域中的连接(突触)部分,分子数量都更多。

西雷利的小组发现,睡眠可以分解构成突触的分子。特别是慢波睡眠,它能够减少大脑中构成突触分子的数量。这个小组还公布了一项人体实验。此项实验在人们睡觉时通过发出轻微声响来打扰慢波睡眠,这种打扰削弱了一种学习能力。

密西根大学的睡眠研究专家吉娜坡认为,干扰慢波睡眠也会干扰快速眼动睡眠。所以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明慢波睡眠是使大脑清醒的关键环节。但是,她认为,睡眠在为获取新信息而清楚旧记忆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睡眠不仅建构事情,也清除它们”。

吉娜坡和她的同事发现,快速眼动睡眠可以清除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会稳固突触。在老鼠睡眠时将血清素注入其大脑会扰乱老鼠形成某种特定记忆的能力。这表明,在睡眠时将旧的记忆移除的能力对形成新的记忆来说非常重要。

Friday, November 21, 2008

René Magritte & His Paintings

[Source: wikipedia.org]

Nov.21, 2008


René François Ghislain Magritte (21 November 1898 - 15 August 1967) was a Belgian surrealist artist. He became well-known for a number of witty and thought-provoking images.

A consummate technician, his work frequently displays a juxtaposition of ordinary objects in an unusual context, giving new meanings to familiar things. The representational use of objects as other than what they seem is typified in his painting, The Treachery of Images (La trahison des images), which shows a pipe that looks as though it is a model for a tobacco store advertisement. Magritte painted below the pipe "This is not a pipe" (Ceci n'est pas une pipe), which seems a contradiction, but is actually true: the painting is not a pipe, it is an image of a pipe. (In his book This Is Not a Pipe French philosopher and critic Michel Foucault discusses the painting and its paradox.)

Magritte used the same approach in a painting of an apple: he painted the fruit realistically and then used an internal caption or framing device to deny that the item was an apple. In these Ceci n'est pas works, Magritte points out that no matter how closely, through realism-art, we come to depicting an item accurately, we never do catch the item itself - we cannot smoke tobacco with a picture of a pipe.

His art shows a more representational style of surrealism compared to the "automatic" style seen in works by artists like Joan Miró. In addition to fantastic elements, his work is often witty and amusing. He also created a number of surrealist versions of other famous paintings.René Magritte described his paintings by saying,My painting is visible images which conceal nothing; they evoke mystery and, indeed, when one sees one of my pictures, one asks oneself this simple question, "What does that mean?". It does not mean anything, because mystery means nothing either, it is unknowable.

Monday, November 10, 2008

人体扫描新突破:无需裸体即可绘制人体三维图像

Nov.10, 2008

[Source: sciam.com.cn]


  据国外媒体报道,人体扫描技术获得新突破,利用最新的人体扫描技术,人无需裸体,穿着衣服就可以为其建立人体三维图像,并可以判断出被扫描者的性别,计算出他的胸围、腰围、身高体重等,人体扫描技术的进步将使法医、服装、电影行业等从中受益。

  这种人体扫描技术是由美国布朗大学计算机科学家迈克尔•布莱克和研究生亚历克斯安德鲁•巴兰发明,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创建出被扫描者的人体三维模型,并且在穿着衣服的情况下就可以实现,无需裸体。布莱克说:“如果你看见穿着衣服的人,但是可以让他看上去就像没有穿衣服。”

  布莱克和巴兰开发了一种计算机程序,可以精确地绘制出人体外形的数字图像或录像,这是现行人体扫描技术上的一大进步,打破了必需裸体扫描才能建立人体三维图像的束缚。并且通过最新人体扫描技术所绘制出的人体三维图像,科学家能够判断出被扫描者的性别,计算出他的胸围、腰围、身高体重等。布莱克和巴兰本月在法国马赛举办的欧洲会议上关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中展示了他们的最新发明成果。

  人体扫描技术的进步将使法医、服装、电影制造行业等获得诸多益处。现在,演员必须穿着紧身衣服覆盖反光标志来拍摄他们的动作。但是电影拍摄制作过程中应用这种最新人体扫描技术,可以捕捉到演员的身体形态和动作,而摆脱紧身衣服和反光标志。在运动医学领域,医生可以利用准确的、计算机化的运动员身体模型来更好地掌握他们的受伤情况。在游戏世界,这意味着新一代交互技术的诞生,取代游戏中假扮的人物角色,使用摄影机追踪用户,建立其三维图像并嵌入到用户的计算机游戏中。

  这项新技术的关键是布莱克和巴兰意识到可以猜测出人的形态线索,即使当他穿着衣服时候。他们对穿着少量衣服的男性和女性进行扫描,依据2400条详细的激光扫描信息并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一个完整的人体三维图像,他们发现结合一个人的各种动作姿势,计算机能够判断出这个人的性别和绘制出他或她的人体三维图像。布莱克说:“当我运动的时候,我的衣服也跟随着不同的身体部位的移动变得或松或紧,身体的形态限制了人的动作和姿势,所以当一个人的身体动作变化时,他或她的身体形态依然不会改变。通过对不同的动作姿势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猜测出一个人真正的体形。”

  同时,布莱克和巴兰表示,对此大家也不必担心自己的身体像是完全被曝光,因为这项科技并不像X射线眼镜那样可以透过衣服看穿你身体的一切。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Introduction to New Media Art

Oct.30, 2008
[Source: wiki.media-culture.org.au]

Definition

New Media Art is an umbrella term which generically describes artwork that incorporates an element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New media technologies are defined as technologies that were invented, or began integration into society from the mid 20th Century .

A standing principle which helps to define new media forms combines the three Cs: Computing, Communication and Content. (Miles, 1997; Rice, 1999; Barry, 2000 quoted by Flew, 2002, p.2). Therefore, any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Cs leads to technologi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New Media Art revolution. Examples include: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Computing = Mobile Phone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 Content = Cable TV, interactive TV
-Content + Computing = CD-ROM, DVD
-The culmination of these Cs is the World Wide Web and Internet.

When these resulting new media technologies are used to either create or contribute to an artwork, the artwork is then classified as New Media Art. This classification also applies when a new media technology is used as a medium to display an artwork to its audience.

Practices within New Media Art range broadly from conceptual to virtual art, and from performance work to instillation pieces.

The cultural objects which sit under the umbrella of New Media Art can be distinguished in more than one way. Firstly, some can be grouped by their original old media art forms (such as traditional drawing, painting or sculpting). Conversely, they can be categorised by their new media product (for example, Digital Art or Video Art).


Associated Terms

Multimedia Art: Multimedia artists use a range of media (both traditional forms and new media forms) in their artworks.

Digital Art: Digital Art refers to art that is either completely computer generated, or art that has been digitised (for example, by scanning a traditional painting into a computer form, or digitally photographing a 3D art work.)

Internet/Web Art: This term refers to art or a cultural product that uses the internet as a primary medium or as its primary subject.

Interactive Art: An artwork that has an element of viewer participation can be classified as an interactive piece of art.

Media Art: Media Art is a synonym for new media art.

History

  六十年代末,战后大众电视网的建设已见成效,电子媒体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艺术方面,大地艺术、身体艺术、概念艺术等反市场的新艺术样式空前活跃。在电子民碎主义理想的驱动下,第一代个人电脑的先驱掀起一场信息革命,与此同时,艺术家首次得到便携式摄录像设备,立即开始将这一媒体用于艺术表现,新媒体艺术由此开端。

  第一代新媒体艺术家具有改造大众电视网的激进政治理想,他们把新技术视为民主的工具,希望新电子媒体技术能为个人表现所用,而不是成为消灭个性的大众传播媒体。

  七十年代初,欧美的许多大众电视台纷纷设立实验电视节目,尝试在大众电视网中接纳实验性的艺术作品并提供将新技术与艺术思潮结合的实验场所。较著名的有波士顿的电视台WGBH,麻省理工学院的尖端视觉研究中心(VAVS),旧金山的OQED电视台,美国国家艺术基金(NEA)资助的全国实验电视中心(NCET)等。WGBH的新电视工厂每周播出一次的《艺术家亮相》艺术录像带节目为它赢得了广泛声誉。在欧洲,英国的第四颁道和德国的ZDF也开设固定栏目播映艺术录像作品,法国人75年开始也在广播中开设了"录像画廊"。这一潮流到75年后INPUT国际制片人会议每年一度的召开达到了高潮。这些实验电视中心为常驻艺术家提供最新的设备,与技术人员合作的机会,直接促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子视觉语言成熟,造就了录像艺术的第一代大师,同时也刺激了新技术的创造性运用,如1973年,录像艺术家白南准(Nan Jun Paik)与工程师阿比合作开发了同步混像器,今天这已成为电视编辑的基本功能之一。

  七十年代末期,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勃基金会等减少对大众电视实验性节目的资助,转而直接资助艺术家。国家艺术基金也开始赞助非赢利性的媒体艺术中心。这些媒体中心提供了比电视台更民主的方式,也更容易接触到新的数了化技术,这些中心创作的录像作品较少在电视网中播出,而是在博物馆和画廊展出。这促使艺术家考虑将电子媒体与传统视觉艺术的空间处理结合,促成了录像装置的成熟。

  八十年代录像艺术开始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出尽风头,它挟新技术之威,具有传统媒介不可比拟的敏感性、综合性、强烈的现场感和互动性。在各种国际艺术大展上,录像作品往往要占到三分之一强,它已成为与架上艺术、装置并驾齐驱的主要艺术媒介。1995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录像艺术家比尔·维奥拉代表美国馆展出,另一位录像艺术家伽里·希尔获得了雕塑大奖,1997年的第十届卡赛尔文献展,录像等新媒体作品占了半数以上,并首次征集了数十件网络作品参展。
  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重要的艺术馆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术馆、长滩美术馆等不但纷纷举办专门的录像展览,还先后设立了录像部门或录像计划。世界各地的艺术机构定期举办录像节,推动新媒体艺术的传播和交流。较著名的有阿姆斯特丹的WOULD WILD VIDEO-FEST,柏林的TRANSMEDIAL,波思录像节等数十个。 这类录像带通常向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征稿,在活动期间举办录像展映和录像装置展,召开学术研讨会,并由专门的委员会评选获奖作品,有的录像节与电视网合作,作品同时在电视台播映,支付艺术家版权费。。图书馆和美术馆的新媒体部门收藏录像作品的限量拷贝。近年来,由于个人电脑日趋成熟,许多作品以互动多媒体光碟的形式出现,1998年的波恩录像节为多媒体作品专门设立了奖项,互联网作品也正在蓬勃发展中。这一切,已经并且还将更深刻地为当代艺术的面貌。

  这样,新媒体艺术在今天包括了单频录像带作品,录像装置作品,多媒体光盘和网络艺术。与之配套的各种培训,服务和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培训中心如欧洲的EDA,研究机构如法国的皮埃尔·夏尔费国际影视创作中心,,英国的LUX CERTER,德国的ZKM等。此外还有许多半赢利的制作中心以低于商业价格的水平向艺术家开放。 对新媒体艺术的资助大量自各高技术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录像节由苹果电脑资助,汉堡录像节由西门子资助,卡赛尔文献展的技术部分由IBM和SONY赞助。对新媒体艺术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体的艺术魅力与技术潜能,在新媒体艺术与新技术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关系。